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

認識退燒葯

寶寶發燒的原因很多,寶寶6個月以後會比以前容易發燒,主是是由於從母體帶來的先天免疫力已近於消失,而他們自己產生的免疫力還不夠強;另外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,接觸外界感染源的機會增多,因而多種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性的病發都比以前增多了,如上道感染、肺炎、腸炎、痢疾以及麻疹、水痘等,得到這些疾病都可能引起寶寶發熱。

上次Son son發燒也分享過「護理發燒的寶寶」,今次也想分享退燒葯的種類,事源Son son一般發燒吃的就是普遍醫生處方的退燒葯PARACETAMOL,本月初我們一家到新加坡探親遊,Son son於回程的前一天發高燒至40度,於是我們決定半夜帶她到醫院看急症,那夜真是難熬,但也讓我對退燒葯有進一步認識。而不同藥廠所製的葯水也是不同顏色的,所以也切勿只記葯水顏色,也應認識葯物名稱。
 


1. PARACETAMOL (撲熱息痛)
在香港比較常見,被稱為是最常用及最安全的退燒止痛口服葯物,panadol、tylenol及europain這些常見葯名也是同一種葯物,較少引起胃部不適。適用於1個月以上的寶寶。於這是旅程我們也帶備了它以備不時之需。一般相隔4小時服用。


2. IBUPROFEN (布洛芬)
非類固醇消炎上痛葯,葯力較強,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、頭暈或腹瀉等。適用於3個月以上的寶寶。由於會傷胃的關係,故須於飯後服用。當時Son son滿1歲,當地醫生建議每次服用3.5ml,每隔6小時服用,但也不建議多吃,因為寶寶仍是年幼,若服用第一次後體溫已明顯下降,便可隨後轉回PARACETAMOL。



3. 肛塞退燒葯
上次半夜入急症室我們跟醫生說Son son的情況,他見Son son服了退燒葯(VOLTAREN)但體溫仍然39.5以上,在查問有沒有葯物敏感及量體重後決定使用退燒塞劑,醫生使用肛塞退燒葯的原因有二,1是小朋友容易嘔吐,給口服葯只會都吐出來,唯有從肛門施藥;2是肛塞葯吸收快,能在1小時後起效,較口服葯快。但肛塞葯的副作用是會傷肝。這次Son son只是使用了一次肛塞退燒葯,幸好也沒有持續高燒需要動用醫生處方的肛塞退燒葯 ,老實說若要也家自行處理我也怕辦不到。



服用退燒葯必須按醫生處方,切忌過量。其實退燒葯的作用只是令體溫暫時下降,讓寶寶比較舒服,同時或重覆使口服及肛塞退燒葯,葯量便可能過重,務必注意。


資料來源: 互聯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